“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强军之策,又是兴业之举。” 10月31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当下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被看作是四季青产业发展历史上的一张“新名片”。在北京市“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心怀国家级引领示范性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梦想,正在朝着园区4.0的发展方向大步跨越。
“园区4.0”携智能和标准化全速崛起
2015年9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区委的政策指引下,经营了20多年的北京西郊汽配城转型定位于军民融合产业园,并顺势启动了改造工程。后在海淀区管委会的指导下,正式确定为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
经过三年多的规划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高举“园区4.0”大旗的高端智慧园区粗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园区的基本建设接近尾声,招商完成95%,物业租金收益大幅提高,智慧管理系统进入调试运行阶段,多个平台均已进入运营阶段。
据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党总支书记李建东介绍,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秉承“实业兴邦、产业报国”的发展夙愿,选择的是物业、投资以及多种平台综合运营的新兴产业模式,并以打造第四代产业园为目标,引入标准化建设理念。园区与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合作,共同推行军民融合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这是打造产业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园区4.0发展的主线。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与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联合发布了第一个园区4.0标准体系,为新阶段的园区发展树起一杆“大旗”。这套标准体系,旨在让市场八大主体(政府、企业、大学、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人才、军队)同在一个平台上,共讲“军民普通话”,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资源配置、军民融合的“量质效”。
具体而言,园区4.0就是以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认证”的现代治理标准体系为支撑,园区与企业依存共生、协同发展、融合共赢的创新生态圈。园区1.0(物业共享)、2.0(服务共享)主要是以硬件制造为基础,提供有形的“硬服务”,而园区3.0(标准共享)、4.0(产业共享)主要是以软件支撑为基础,提供标准和产业的“软服务”。这个由“硬服务”变“软服务”的过程,正是打造现代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过程。通过建立管理、服务、技术等标准体系,拆掉技术、产品、市场壁垒,打通军地供需通道,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实现园区4.0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高端运行的新兴业态。
高擎“融 ”新理念建设多平台集群
融则赢,和则强。
李建东表示,作为海淀区军民融合发展“一核三带多平台”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军民融合产业园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军民融合产业和高精尖产业特点,吸引军民高端要素集聚。产业园提出“融 ”理念,旨在以园区为平台,实现多主体多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
园区先后与多家专业公司合作,搭建了军地对接、军地成果转化、军工资质认证、军事大数据、知识产权、标准化、金融、孵化加速、线上培训等多个平台,以股权参与或共同成立公司的方式进行运营。这些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产业园“瘦身增高”,延伸拓展了园区的产业链,创新改变了园区的运营模式。注册成立了资本金上亿元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军民融合”基金,使园区资产实现了倍增。合作成立的军工资质认证平台,为参军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业务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园的招商标准要求比较高,不仅是与军民融合相关的优势企业,海淀园管委会还会把关产业定位和入驻企业。当然,“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包括中国船舶、中船海装、北斗导航、北京壮龙、砺剑防务、北方爆破、九天微星、中标慧安、弘大科技等在内的50多家优秀军企民企先后进驻园区,让园区汇聚了人气、提振了士气、充满了朝气。
这些入园企业既有国家级的企业分支,也有省市一级的知名企业;既有老牌子的“大块头”,也有新创立的“小中微”。它们主要集中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新材料、无人系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光电装备、高端海洋装备、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和集成电路及核心传感器等8大产业领域;覆盖海、陆、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军种和武警、边防军等各军兵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科技人员较多,生命周期长,附加值高,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至5倍,是地区经济增量的主力军,也是聚集军民融合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的引擎。
“双轮驱动”战略下的生态环境再造
对于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来说,既有产业园传统物理空间的承载功能,更有军民融合战略格局下的产业调整。那么,如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主题产业园?园区人给出的答案是:用细节打磨品质,靠品质成就未来。
据李建东介绍,园区通过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和军民融合专业服务平台实现“双轮驱动”的战略业已成型,包括工作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和产业生态等在内的四种生态建设正在同步推进中。
其一,打造高端工作生态。园区楼宇是以5a标准建设的,在改造过程中,聘请建筑设计院专家为园区量身定制,设计了天幕和摩空间,打造了当地的又一个地标性建筑。产业园运用现代科技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了园区管理和应用服务两大平台,重点开发数字安防、智能物管和智能办公三大模块,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人员、车辆、环境、资产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实现园区智慧物联、智慧运营和智慧决策。
其二,营建良好生活生态。未来在园区工作生活的人数将达到4000人左右,大多数属于白领精英阶层,那么园区就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高端生活生态。当前园区积极与镇域内的教育、医疗、养老、社区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帮助有需要的员工,特别是企业里的特殊人才,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医、养老、廉租住房等生活难题;扩建出1万多平方米的下沉广场,签约了20多家国际一线品牌、国内知名品牌、网红品牌的商家,提供餐饮、健身、休闲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其三,构建优质文化生态。高端园区必需配套建设优质的文化生态。在硬件建设上,园区打造了大型天幕和造型别致的摩空间,成为极具特色的文化街景,同时聘请专业团队,精心设计下沉广场,突出设计的精细和文化元素,让每个点位都成为园区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专业团队合作,创建了园区的“融 咖啡”文化品牌,配建图书角,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以后可随着园区的复制向外推广;在下沉广场经常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员工8小时以外的文化生活,让园区在非工作时间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其四,培育多维产业生态。围绕园区4.0“产业共享”的目标,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未来将着力培育“产、学、研、用”一体、供需对接一体、线上线下一体的依存共生、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多维产业生态。
至此,从生活、工作、文化到产业,四大生态耦合优化、合而为一,共同组成更高层次的生态链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更高程度、更深层次的创新发展。(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