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海洋海军海防特色和优势,青岛市创新军民融合新机制,推出“三融”、“三海”新模式,并在古镇口军民融合新区设立“六大中心”,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新示范,实现直接与驻军的点对点对接,促进国防和经济建设。据悉,目前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已形成40多项专题研究成果,集聚16个国防创新团队,在声纳等多项高精尖技术方面展开突破性研究。设立100亿元的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产业园。
利用自身优势,青岛市探索形成军民融合“三融”发展模式,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设立了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中心“六大中心”实现直接与部队的点对点对接、定向服务和靠前保障。
其中,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以军民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军民融合理论研究院、国家海洋科技军民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山东)中心“一委一院两中心”为主体,统筹高端创新团队,协同推进军民融合理论研究、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形成40多项专题研究成果,吸引20多家企业研究中心入驻,集聚6名院士、16个国防创新团队。
技术装备保障中心,设立军地需求对接计、技术保障调度、科技创新协作四个工作室,由220多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组建技术保障联盟,每年为军队提供舰船维修保障服务2000余次,联合攻关解决100多项技术难题。
军地人才培养中心,按照双向培训常态化、定向培养专业化、高端培育科研化的制度设计,依托海军舰艇学院等军地院校,地方每年为部队培训官兵4000多人次,军队为地方培技能1000余人次,同时,在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引进中科院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项目,规划建设军民融合科教创新区。
军队保障社会化服务中心,按照“军队有所需,地方尽所能”的理念,组建综合保障服务、智慧医疗保障、市政管理保障、食品供应保障、社会事务保障、国防动员保障六个工作站,打通军民融合通道,70%以上的军需食品实现了本土直供。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坚持军事优先、军为首要,着眼产业高端、集群发展,出台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导则等一系列引导政策,设立100亿元的军民融合发展基金,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产业园,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地方优势产业“民参军”。
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按照军地双方有需求、基础设施有规划、工程建设有标准、投资融资有机制、设施运营有效益的思路,创新军建民用、民建军用、共建共发用机制,军地共建码头、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仅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节省军地建设资金50亿元,提升了重大设施平战转换能力,实现一份投入、多重产出,国防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创新“三海”融合机制,提升海军远海行动保障能力
发挥特色优势,青岛市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探索岀深海协同、远海保障、海上动员“三海”融合机制。聚焦海洋,实施深海协同。重点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协同研究机制。以军民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军民融合理论研究院、国家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山东)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主体,建立军民融合协同研究机制,对接军地重大涉海科研任务,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论证、统筹实施和成果转化。二是共建共享机制。依托新区创新中心和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协同推进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海上综合试验场、e级超算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科研设施共建共用;依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数据优势,军地共建海洋信台和海洋环境数据库。
青岛是全国著名的海军城,人民军队的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所海军航校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在此驻泊。立足提升海军远海行动支撑保障能力,推动建立高层协调推进机制,探索实施岸基保障、海上伴随保障、海外保障等模式。
岸基保障,以保障基地为依托,以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区为平台,围绕不同任务需求,实施点对点对接、定向服务,提供军需物资、装备技术、检测维修医疗卫生等社会化、市场化、精准化靠前保障。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建立港口码头贯彻国防要求联合论证、标准对接、融资建设、维护保养等常态化管理机制。
海上伴随保障,围绕海上伴随补给保障任务,提供装备维修、技术保障、食品医疗等外协服务整合靠前保障工作站和军工单位力量资源,实行随员、带件、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加强医疗卫勤伴随保障服务,依托青岛市西海岸医院等优质资源,提升医疗遂行保障能力。
海外保障,青岛港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都有贸易往来,青岛发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优势,探索海外补给。整合利用境外资源,提升海外资源统筹能力。
建立海防体系,创新应急机制打造“智慧岛礁”
青岛是海防重镇,地处东部陆海要冲,扼守京津海洋门户,为适应海上复杂形势,加强海防融合建设,加强应急动员,着力建立平战结合、防管一体、深度融合的海防体系,提高协同应急应战应对能力。
海防力量体系。推动构建防卫作战力量、海上执法力量、海上救援力量、应急处突力量、支援保障力量五大力量体系,着力创新民船支援保障力量体系建设机制。按照国家标准,根据运输投送、海上补给、卫勤保障、工程保障、装备维修、维权作业等保障需求对不同类型船舶功能要求,分类开展存量民船加改装试点。制定民船贯彻国防要求管理办法,明确改建新建、调用征用流程、技术标准,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补偿补助机制。组建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联盟,实施民船编队管理机制,依托北斗星通船舶安全保障集中监控平台实行“船联网”管理模式,加强常态化实战演训,提升应急应战支前保障能力。
海防设施体系。着眼陆海统筹、港铁联运、平战结合,加强道路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力度,满足军事运输要求;依托铁路沿线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战略物资铁路运输中转站。着眼提升军警民联防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化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岛礁”建设工程。加强海防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对接,建立项目一体论证、标准对接、费用分担、共同监管的建设管理机制。
海防管控体系。强化改革创新,构建军地联管联防联控体系,加强管控能力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应急应战军地指挥协调体系和信息联动研判机制、联防联演机制、联合处突机制“一个体系、三个机制”,开展扫海警戒、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融合发展等试点,推动指挥协调力量、专业队伍、设施物资等要素领域融合共享。
强化法治建设。山东省人大颁布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首次以省级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保障军民融合发展作出具体规定。下步将积极推进《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促进条例》立法工作,确保军民融合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来源:新农村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