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地方,人们发挥着自己的智慧,精心开辟了一条条出川的古道,用以物品交易和对外交流,作为交易主要物品的茶叶便也成了这道上的主角。古时的茶马古道、攀西古道、荔枝古道一直传递着四川浓浓的茶味,而今的这些古道仍旧焕发着勃勃生机,绵延着醇酽民生。
闻香走天府,品茶到四川。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全省现有产茶县120多个,重点产茶县30多个,约有500万亩茶场,面积占全国第二。现有茶叶企业5000家、茶叶作坊6000家、茶农300万名,年产茶30万吨,茶产量占全国10%。
无论从茶农到茶园到茶企,税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省税务系统始终把茶叶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服务,依靠税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凭借税收优惠助力产业发展,坚持扶贫攻坚带动脱贫奔康。小小金叶惠及大大民生。
据了解,四川已初步形成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品牌为引领,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巴山富硒、宜宾早茶为支撑的多层级品牌体系;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到23家,川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东经101°,茶马古道铜铃响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春分时节,在茶马古道上的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当茶园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发,就到了开园采摘的时刻。
“小时候,就对茶叶很好奇,现在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蒙顶茶是我奋斗的目标。”在蒙顶山土生土长的张强,其父母为上世纪60年代知青,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蒙顶山种茶、制茶。正是蒙顶山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独特的蒙顶黄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茶农,奠定了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面对疫情冲击,蒙顶茶也在茶马古道上散淡了它的香味,采摘难、加工难,销售更难。
“茶叶发展,要靠政策。面对困难,仅上半年,我们就享受了包括增值税农产品进项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2.6万元。目前,公司线下线上的订单量明显增多,逐步克服疫情影响恢复到了往年同期水平。”四川蒙顶味独珍掌门人张强表示。
蒙顶味独珍公司仅是四川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四川2020年上半年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69.6亿元。现在,作为“蒙顶黄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传承人,他沐浴着政策春风,紧跟时代步伐,正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用“互联网 蒙顶山茶”把高山上的茶叶和文化输送到了世界各地。
在四川,流传着一句“春天,从一杯竹叶青开始”,对于“峨眉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茶,又超越了茶。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峨眉之“味”的,不仅是我们所品尝到的竹叶青,还包括这茶里的故事。
在唐先洪的人生轨迹里,竹叶青划出了它的品牌文化和价值。1998年,时值28岁的唐先洪接管了竹叶青茶厂,从此竹叶青的原料始终坚持选择峨眉海拔800-1500米高山茶园明前嫩芽,近5万颗茶芽只能选出500克竹叶青茶。
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担当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面对疫情,竹叶青茶厂紧急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200万元现金,援助医疗前线。除了现金援助外,公司还向社会无偿捐献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2月13日,第一批100万元的峨眉高山绿茶捐赠给四川华西援鄂医疗队伍,之后第二批160余万元的茶叶又陆续送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
爱心不掉线,政策作后盾。“国家政策是我们的最大底气。从增值税征收率从3%下调到1%再到社保费减免,企业开复工以来,政策的利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公司已享受增值税及其附加税费31.7万元,预计还会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以及社保、医保等相关税费减免300余万元。”唐先洪接着说。
税收助力“茶篮子”变成“钱袋子”。随着销售链条的打通,四川茶产业的经营也逐步迈上了正轨。疫情对茶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倒逼了川茶科技研发的支撑作用,在补短板、完善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等方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不断做出新尝试、新规划。这背后是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助推四川经济快速复苏的缩影,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力。四川省上半年经济总量是西部唯一gdp突破2万亿元的地区,经济增速实现了正增长。
东经102°,攀西古道茶味长
茶马古道从雅安蜿蜒伸向西南,马蹄哒哒,停在攀西。同在这条古道上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孕育着远近闻名的国胜茶。
今年51岁的蒋师傅和10余名当地农民,他们在盐边县百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据了解,每年的春茶采摘季,是人手最紧俏的时候,该公司都会聘用10余名当地的农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创造就业机会,为农民工增加收入来源。自去年增值税税率调整以来,企业累计享受减税6万余元,对公司聘用人员减轻了资金压力。
“我们聘用的人员都是当地人,让他们在家门口上班,既能增加收入来源,又能照顾家庭和农作物。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没有减少用工人数,这也是一个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周蓉说到。
伴随着复工复产进程加快,盐边县许多公司生产、销售回归正常轨道,发票用量逐步增加。为满足企业用票需要,盐边县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需要将增值税发票单份最高开票限额上调,并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保障了企业的用票需求。
据了解,四川税务推出“非接触式”服务,帮助畅通线上销售渠道,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足不出户即可办理216项业务,发票通过免费寄递在家门口即可领取。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各项资料30%以上,真正降低了办税缴费成本。
近年来,四川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优势,以茶叶产业发展为纽带,通过实施“企业 基地 农户”“专合社 基地 农户”“企业 专合社 农户”等茶叶产业化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做好鲜叶收购、茶叶加工、品质提升、市场营销等工作,不断优化茶叶产业效益,提升茶产业发展的韧性与活力,切实保障了茶农收益和市场供应。
东经108°,荔枝古道采茶忙
“请喝那个一杯哟巴山茶,巴山那个新茶哟喷喷香……”嘹亮的采茶歌在20000余亩交错纵横的大大小小茶园上空遥相呼应,回荡着万源人的好客。
清明时节,荔枝古道上的四川万源,八台披新绿,雀舌发新芽。张庆丰夫妇正抓紧时间,赶在谷雨之前采摘当年的新贵——巴山富硒茶。
一片感恩叶,脱贫奔小康。“之前村里的很多土地都撂荒了,野草长得很深,现在村里发展茶叶产业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收入,不仅能脱贫,还能把这些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张庆丰说,他之前是村里的贫困户,种地也种不出个所以然来,看天吃饭是常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茶叶高山茶占比较大,高山上空气清新,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云蒸雾绕,高山茶属于有机生态型农产品,因天然环保、口感清香而深受的青睐。同时,茶农也是高山地区扶贫的主要对象。为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万源市税务局积极解决茶产业“工难开、人难找、茶难收”的困境,把发展茶叶产业聚焦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立足“生态、富硒、创新”三大优势,帮助茶企联系辖区内人力资源行业,征集到大量因疫情滞留本地的技术工人与采摘工人,并组织党员干部帮助采摘鲜叶,帮助茶企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培训使用电子税务局进行“非接触”式办税帮助180余户次纳税人进行非接触式办税,在线申请发票寄递业务1200余份。通过一系列扶小微、强龙头、谋长远、促创新的措施,坚持育强茶业企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以茶业振兴促进脱贫奔康。如今,“清明巴山雀舌甜”的歌声已在川蜀大地响起。
如今,在风景秀丽的八台山下,忙碌的巴山雀舌富硒茶厂旁,茶旅融合的扶贫新模式正悄然开启。大巴山茶文化小镇,古意盎然,茶韵醇酽,络绎不绝的城市居民陆续到茶场体验采茶,在茶室冲泡新茶,在清香中回味人生的惬意。小镇的崛起,带动了以大巴山茶文化小镇为代表的茶旅行业融合,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据统计,万源市税务局助力当地政府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2.55万亩,涉及贫困村20个,撬动社会资本1.78亿元,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直接收益近2300余万元,辅射带动8600户贫困户260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
据报道,2019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约为6768亿元,茶叶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种植采摘、中游生产加工、下游销售市场、以及向后延伸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四川茶叶种植开票金额7500余万元,较第一季度增长增长39%。随着增值税农产品进项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增值税降率等税收优惠政策的持续加力,有助于茶叶行业集中资金资源整合上下游,形成全产业链,增加茶叶产量产值,积极推动茶产业生产朝着绿色化、有机化、优质化、品牌化转型。
荔枝古道一路向南,来到大竹。在秀美的竹乡,发源于浙江安吉的白茶在大竹生根发芽。位于大竹县的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满眼新绿,生机盎然。一条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石头小路贯穿着整个郁郁葱葱的茶园。一排排茶树整整齐齐,错落有致,墨绿、浅绿层层叠翠。转入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在除杂、分拣,繁忙而有序地工作着。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质量与水土质量息息相关。今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资源税法, 有利于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更好解决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偏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修复资源开采中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促进水土涵养。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产出更好的白茶,我们在建设茶园和茶厂的过程中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茶园有机管理,茶厂建设用料减少,制茶过程争取零排放,减少污染,避免浪费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又享受了白茶茶青收购进项定额扣除、增值税附加减半征收优惠等政策,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环境改善中去,我们一定不让青山改容颜,不令黄土变颜色。”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廖红军说道。据了解,2020年该公司利用节约下的资金加大收购力度,目前收购农户茶叶6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当地茶农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疫情期间,在大竹县税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通过钉钉云直播、淘宝直播带农货、支付宝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销售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整个4月份,大竹县的茶叶销量不仅没受疫情影响,还比去年有了大幅提升,整体产值突破了1个亿。
产业发展需要税收支持,更需要政府引导。今年1月10日,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在宜宾召开。会议要求紧扣省委、省政府“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重要部署,实施基地提升、龙头带动、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凝聚川茶合力、共谋川茶繁荣、加速川茶发展。
把四川茶产业建成全国最优、农民增收最快、企业最得益、带动就业最好、宣传四川饮品文化最佳的重要产业,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一步。如今,四川茶产业发展已从分散化走向集群化,与资源禀赋、生态条件相匹配的生产布局逐渐形成,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2022年,四川全省茶叶面积达到600万亩,产量3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同时,川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两位,50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一方水土,一味好茶。一片绿叶,一个梦想。生态与发展和谐辉映,清茶与人生相得益彰。在“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关键时刻,茶叶已成为巴蜀大地脱贫奔康的“金叶子”,在全省税务干部的支持下,茶叶绿再添税务蓝, 川茶正以“小茶叶”撬起“大产业”,“小茶叶”惠及“大民生”,带着古韵幽思,散着淡淡清香,跨越千年神话,踏着时代脉搏,阔步走向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