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擎起军民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 )
●历史实践证明,国家间战略博弈的结局,往往与其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与质量有着重要、甚至是直接的关联。
●在产业革命与军事革命同步发生时,快速实现先进生产方式与作战方式融合、互动的国家,才能够保持战略主动地位。
●积极推动战略学家、科学家在前端和高端问题上的融合,开辟“两家两端”战略协作的通路,是当前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引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
引 子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愈发紧密,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根本大计。怎样将美好的擘画蓝图转化成路线图、施工图?怎样加快建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带着问题与思考,近日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对话嘉宾
张兆垠,管理学博士,战略问题专家,近日出版的专著《大道荣光:军民融合论》引发学界热议。
吕德宏,军事学博士,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著有《从思想到行动:解读美军战略规划》。
军民融合发展攸关大国兴衰和战略主动权
记者: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担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如何在军民融合发展这项攸关中华民族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努力开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新局面”,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认真回答的思考题。
张兆垠:恩格斯曾经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一个新的力量”。军民融合发展是世界大势,也是强国强军的必由之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在审现状、辨方位、察理据、究得失、探趋势、明路向中稳步前行。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一是未来20年,我国将加速实现由大向强发展;二是世界格局正发生结构性的重大转变,综合国力竞争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展开;三是科技革命及由此引发的军事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日益重塑生产力与战斗力要素。这三大趋势,将带来世界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变。纵观人类发展史,大国战略博弈的结局,往往与其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与质量有直接的关联。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梦强军梦能否实现,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我们对军民融合战略理解的深度、贯彻的力度和落实的程度。
吕德宏:在与时偕行中乘势而上,在登高望远中规避风险,对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审视当今世界军民融合发展的态势,我们会发现:一是面对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外越来越认识到军民融合对解决内外矛盾的双重战略意义;二是各大国正不同程度上尝试从侧重经济或侧重军事的基础性、行业性、部门性融合,转向国家战略层级的总体性融合;三是普遍面临军民融合的需求与实现融合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从世界范围内衡量,我国军民融合的状态和成果总体上居于世界前列,与主要国家相比互有优劣。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军民融合程度最高的是美国,潜力最大的是中国。
记者:对未来看得有多远,往往取决于对过去看得有多深。认知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价值,有个维度十分重要,那就是历史!而从这个视窗观察军民融合,却是人们常常忽略的。
张兆垠:是这样!千百年来,大国荣辱的轨迹为我们揭示了“一环一体”国运兴衰的奥秘。“一环”,即“安全与繁荣”的循环。美国战略学家弗里德曼在研究大国兴衰的历史后,提出这样的结论:“谁控制了空间,谁就控制了海洋;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球商业模式;谁控制了全球商业模式,谁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谁就能够控制空间”。美国学者巴内特把“安全与繁荣”的循环,称为“军事——市场轴心”:“(1)必须获取资源,(2)没有稳定就没有市场,(3)没有增长就没有稳定,(4)没有资源就没有市场,(5)没有基础设施就没有资源,(6)没钱就没基础设施,(7)没有规则就没钱,(8)没有安全就没有规则,(9)没有军事霸权就没有安全,(10)没有美国的意志就没有军事霸权”。我们当然坚决反对这种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但通过“军事——市场轴心”为我们更好认识军民融合提供了一个视角。
所谓“一体”,即生产方式与作战方式复合体。人类以什么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方式打仗;用什么技术制造工具,就用什么技术制造武器。但把生产方式转变为作战方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需要融合转化,而转化的“金钥匙”就是军民融合。
吕德宏: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四种生产方式与作战方式复合体,即“土地/军事”复合体,“商业/军事”复合体,“工业/军事”复合体,“高技术/军事”复合体。土地/军事复合体即耕战一体,典型代表是近代以前的中国;商业/军事复合体的典型代表是推行“炮舰经济”的荷兰、西班牙等早期殖民国家;工业/军事复合体是工业时代的“炮舰经济”,典型代表有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高技术/军事复合体的典型代表是美国,也包括俄罗斯等国。兰德公司在《测量后工业时代的国家实力》报告里曾指出,“历史上所有强国都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美国保持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是确保政府的转化能力,即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事战斗力”。
政府主导是开创融合新局、赢得前沿科技竞争的根本保证
记者:作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是国家行为的集中表达,客观上要求必须形成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力量的集中统一。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果怎样,归根到底取决于哪个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某种程度上“拼政府”是关键一招。
张兆垠:大国战略竞争的一个核心是前沿科技的竞争,而竞争的要害在于“拼政府”,在于政府组织、动员、培育社会创新能力的成效。“政府主导”是体现国家战略意志,推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事实上,西方强国在重大科技进步中,政府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如二战后,日本一直奉行国家主义技术战略。以通产省、大藏省为核心、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支柱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精心选择科技领域并制定竞争战略,从技术引进、改进到自主创新,最终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技术超级大国,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并对美国构成严峻的技术和经济挑战。美国战略界曾惊呼,美国已处在一场战争当中。这场战争,不是与苏联在军事上的战争,而是与日本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争夺霸权的战争。日本政府强力主导推动前沿科技创新,是激发日本快速跃升的根本原因。而在这场美日技术争霸大战中,美国最终也是以政府主导科技竞争的决定性作用,才实现了对日本态势的逆转。
吕德宏:在前沿科技竞争中,“拼政府”的本质就是“拼集中统一”。战略上的集中统一是所有大国的理想,只是真正做到太难。“拼政府”在实践上往往体现为拼“战略协调”,这是求集中统一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统筹军民融合的中枢机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强力部门。美国战略学家弗里德伯格称,“中国威胁的真正来源,在于集中统一的效率与市场机制的活力相结合。理论上,这是达成战略综合的最优方式。”他所谓的“战略综合”,就是统筹军事与经济、国内因素与对外因素的军民融合。
张兆垠:“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我们跻身世界大国、强国的“入场券”,也是军民融合的范例,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从“两弹”起步到卫星上天,正是这几十年,我们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机遇,与欧美强国站到了同一条跑道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巨大。以史为镜,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我们党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为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展望未来,我国从大到强和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突破大国战略竞争、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发展模式再造这三道拦阻索,军民融合是突破和跨越每道拦阻索的利器。
注重构建“两家两端”高效融合的新机制
记者:贯彻科技兴军战略,关键要提高科技创新对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难点在打破壁垒、疏通管路,构建具有我国我军特色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抓手在哪呢?
张兆垠:加快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应注重推进战略学家、科学家“两家”在未来战争和前沿科技前端、高端问题上的融合,即“两家两端”的融合。前端问题,既包括看得见的或已成为共识的前沿战争和科技发展问题,如人工智能与自主作战问题,如激光技术的战略战术运用问题;也包括还有待探索和成型的问题,如新能源技术有可能在哪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等等。高端问题,主要指未来作战体系、新型战斗力生成体系和未来科技创新体系设计问题。“两家”融合才能带来前进的方向和战略上的主动,推动科学原理与军事原理、科研规律与作战规律的深度融合,促进跨越发展、变道超车。
吕德宏:二战后,美国在科技和军事上一直走在前列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杰出科学家和战略学家结合起来了,科学家参与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制定,在战略设计和规划计划环节就实现了军民融合:一是军队高级将领对科技高度重视。如美国空军创建者阿诺德上将深刻认识到,没有科技就没有美国空军,为此他聘请一大批美国科学界的精英为空军科学顾问,建立空军科学委员会,设立由科学家主导的战略空军司令部。二是科学界对军事战略问题高度关注。曾任美国国家研究开发局局长的万努瓦尔·布什曾指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永久的科技革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美国的军事战略需求已经超出了职业军人的理解范围,今后的军事战略需求必须由科学界和军方共同确定”。三是科学家直接担任军队高级领导职务。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布朗出任美国国防部长,副部长是数学家佩里,在这两位科学家的领导下,美军最终建成了精确打击体系。两位科学家都担任过美国国防部国防研究开发局局长,著名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就归这个局领导。四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有效运转。该局设立于1958年,受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刺激,目的是“创造和防止科学技术的战略突然性”。该局项目的失败率在85%左右,然而一旦成功,都是具有军民两用意义的大成果。如因特网、全球定位系统、隐身飞机、指挥控制系统、精确制导武器、无人作战飞机等当代美军变革关键技术,最初都是该局的项目。
结语:纵览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我们更深刻地感到,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是多么伟大的实践,是多么成功的“两家两端”融合。当前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我们更需拿出再造“两弹一星”的勇气和智慧,开辟“两家两端”融合的新渠道新机制,把具备世界眼光、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顶尖科学家群体和战略学家群体结合起来,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建立起新型科技创新体系,让中国这艘东方巨轮向着伟大复兴目标快速推进。(柴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