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专家姜鲁鸣5日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中国要应对西方军事强国的“反跨越机制”,逐步改善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环境。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姜鲁鸣教授接受中新社访问时表示,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战争形态下谋求富国强军,就必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但这需要了解自身的特点,走自己的路。
他说:“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十分注重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融合,但对于哪些领域、哪些项目可以融合,哪些领域、哪些项目不能融合,都有明确的政策限定。在国防科研与生产方面,各主要国家无一例外地倡导竞争性采购,依托社会经济技术基础发展武器装备,但又都把保留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最核心的技术作为推进融合发展的前提。”
中国主张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就是说,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必须研究基于中国国情和军情约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比如,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度究竟多大为宜,需要综合考虑中国军工技术的起点和军工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军民融合决不意味着要把中国已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全融入国民经济大体系,而不保留基本的核心军工能力。不少西方国防经济学家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必要保留完整的军工能力,搞货架交易——即购自国际军火市场是最经济、最方便的武器装备获取方式。
姜鲁鸣认为,这是极不现实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高技术封锁是长期的。目前,有的西方国家已把数以千项计的高技术列为禁止对华输出的敏感技术,而且对华高技术项目出口值如超过一定数值,还要中国企业提供“授权合格最终用户证明”,这样它们就有权到相关企业核查所引进技术项目的最终用途。这种关键技术上的“围追堵截”,对中国武器装备高技术化进程提出了特殊要求。
“这说明,同样是军民融合,中国的环境和条件与发达国家甚至与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截然不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依托军事联盟内的国际合作,而中国是不结盟的国家,非但没有这种优势,而且还要应对西方国家的‘反跨越机制’的禁锢,要面对技术封锁等不利因素。加之中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这些约束条件决定了中国在核心军工能力方面比西方国家保留得大一点是完全必要的。”姜鲁鸣说。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