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米乐平台

更新时间:2018/8/17    来源:    作者:    浏览:

近三年来,我市军民产业融合“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宝鸡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为300亿元;2017年,这一成绩大幅提升到350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继续稳步增长,预计今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超过400亿元大关。 
  
       宝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关键在于,曾经互无交集的产业市场“大门”敞开了,曾经挡在军民产业之间的“篱笆墙”被拆除了。2018年,宝鸡正通过多种方式,为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再添“一把火”:从资金看,市财政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2000万元;从项目看,53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遍地开花;从发展方向看,电子通讯、航空装备、新材料等三个军民融合产业园雏形初现……宝鸡,正在跑出军民融合的“加速度”。一幅全新的军民产业融合画卷,正在宝鸡大地徐徐展开。 
  
                                                 拆壁垒市场“钱景”吸引“军”转“民” 
  
        宝鸡有军工企业9户,这9户军工企业无不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科研、人才、设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军民市场“壁垒”正在逐步被拆除,这也让这些企业看到了更大的商机和“钱景”。 
  
      “面向市场,我们的思路是‘军用技术衍生,民用技术反哺’。基于这个思路,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日前,记者在宝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向军告诉记者,这个大胆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融合宝鸡多家具有航空通信、导航、雷达技术优势的企业,共同开发民用飞行环境安全监视系统。一方面,这套系统将使得民用飞机在调整飞行姿态、遭遇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实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其“钱景”也非常可观。 
  
          陕西烽火集团是一家老牌军工企业,在军用通信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目前,该集团已在民用领域大显身手。该企业研制的应急通信指挥专用车由于用途广泛,质量过硬,弥补了公安、人防、水利等多个行业在应急指挥领域的短板,目前很受市场欢迎。集团经营规划部负责人吕欣说:“通过军技民用方式,不仅能让企业技术力量得到有效延伸利用,更能有效开拓民用市场空间,获取良好收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推动我市9户军工企业“军”转“民”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这些军工企业在某一领域内都拥有专业设备、专业人才、专业科研方向,从而有能力、有底气生产出优势民用产品;其二,这些产品在市场大潮中极具竞争力,能够反哺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宝鸡“军”转“民”正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凌云电器公司开发了民用车辆导航、音响和视频产品;航天时代导航设备公司与宝钛集团合作,携手进军3d打印领域;长岭电子、群力电工、西北机器等公司,在卫星导航、继电器、磁性器件、新材料等领域相继开发出高性能民用产品。 
  
                                                     去门槛打造“金刚钻”助力“民”参“军”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宝鸡的37户“民”参“军”企业来说,可谓个个都有“金刚钻”,凭借自主研发的旋翼机、无人机、坦克灯等产品,敲开了军品大门。 
  
          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民”参“军”领域的七个首次:首次进行成套武器装备生产,首次自筹资金研发制造轮式装甲车,首次获得国家一类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首次开创中国民营企业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武器装备之先河,首次参加全军性重大军事演习,首次在与大型国有军工企业角逐中一举中标,首次自建空中突击旋翼机飞行基地和试飞大队。该公司负责人王宝和说:“‘民’参‘军’意味着奉献,没有冒险和奉献精神是干不好的。” 
  
         王宝和和他的团队只是宝鸡“民”参“军”产业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的推动下,宝鸡的“民”参“军”产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家民企研发的导光控显面板,能够为多种军民用飞机提供配套;宝鸡合力叉车厂成功研制出系列军用叉车;北方照明为军工领域提供多种规格电光源。 
  
        采访中,我市很多“民”参“军”企业负责人都将“锁定市场”作为研制和生产的关键词。在他们看来,民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军品市场尽管对产品质量等方面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但只要自己舍得下大力气打造“金刚钻”,那势必拥有更广阔、更稳定的市场。 
  
                                                    紧“握手”三个“产业园”迸发新动能 
  
     “军”转“民”和“民”参“军”能否越“融”越牢,越“融”越深,关键要看当地能不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日前,我市已经开始面向电子通讯、航空装备、新材料三个军民融合“产业园”集中发力,力求形成点位突破、全局发力的大格局。 
  
        这三个“产业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围墙式”产业园,而是指在各个企业之间形成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共通的新兴产业发展方式。采访中,市工信局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这三个“产业园”优势有二:其一,电子通讯、航空装备、新材料这些方面我市本就具备雄厚的实力,向这三个方向发动“主攻”支撑力最强;其二,这三个方面军用、民用领域需求非常广泛,这意味着绝佳的前景和“钱景”。 
  
        记者了解到,2018年,我市在推动军民产业融合方面又推出了一系列实招。从资金支持上来说,我市突出财政资金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市财政军民融合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2000万元,支持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我市还先后出台了《2018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宝鸡市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财政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宝鸡市军工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宝鸡市支持企业申办“军工四证”奖励办法》等措施,着力破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采购开放难、信息共享难、协同创新难、民企准入难等问题,大力推动宝鸡军民融合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悉,2018年,我市谋划了53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计划年内建成25个,完成投资10.4亿元,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还需“活水”和“增量”。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注入活水、创造增量。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中,除了“深挖”传统军工优势资源之外,还在消防装备制造、服务业、纺织业、叉车制造等领域,谋划了一批军民融合发展项目,预计2018年底,我市军民融合企业将有望超过60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