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米乐平台

更新时间:2020/10/9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浏览:

  核心阅读

  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再次按下“快进键”。

  “远离‘线下接触’,避免患者交叉感染;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医疗资源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近日透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互联网 医疗健康”突破时空便捷,在找到可能的感染者、减少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方面优势明显。

  各地依托“互联网 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承接分流了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降低了线下人群聚集感染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期间,在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医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网上开辟“第二战场”,突破医疗服务供给瓶颈,有力支援了湖北主战场。

  毛群安强调,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 ”优势,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着眼长远,在总结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深化应用,着力深化便民惠民服务,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

  全方位助力疫情防控

  “互联网 医疗健康”,就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广东,已有6409万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码,居民可凭电子健康码享受全省1420家医疗机构预约挂号、就诊检查、检验、取药、支付等一码通用服务。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李建中透露,广东省8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实现预约挂号、预约检查、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一键诊疗服务,大大缩短患者看病就医时间。“居民可在1146个乡镇卫生院、2377个村卫生站和57家县域医院实现远程医疗一站会诊,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而这正是广东省大力开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推行“一码通用、一网联通、一键诊疗、一站会诊、一体服务”的结果。

  李建中介绍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医院分流病人,减少医院聚集。通过网上诊疗,特别是网上发热门诊的支撑,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此外,还运用网上平台,加强医务人员包括院感和诊疗方案等方面培训,全方位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

  毛群安介绍说,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挖掘运用互联网技术“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的独特优势,出台有关加强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的文件,鼓励各地深化“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全方位助力疫情防控。

  “对口支援省份运用远程医疗,帮助基层医院处理疑难杂症。”毛群安指出,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和个人防护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于新冠肺炎ct读片,提升了一线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疫情防控需要也撬动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 ”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效率,加速了粗放式向内涵式的转型发展。

  为基层医务人员赋能

  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工作任务繁重,而人力资源不足、服务效率低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互联网 医疗健康”政策方面的推进以及技术方面的深度融合,不少地方通过“互联网 社区健康服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其通过构建“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模式”,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应用于居民健康服务过程,建立起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平台。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新颖介绍说,家庭医生通过这一平台,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化的诊疗和便捷的转诊服务,还可以实施危险因素的控制及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等精细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另外,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规范数据接口打破信息壁垒。医生在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协助下,可以更加快速鉴别急危重症及跨专科疾病,降低漏诊、误诊风险。同时,可以随时查看规范检查和合理用药建议,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

  刘新颖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嵌入了医生工作站,可以让医生对疾病早期识别和鉴别诊断。以云技术创新医联体协作,构建起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协同为居民服务的连续性健康管理闭环。

  在刘新颖看来,“互联网 社区健康服务”在为医务人员赋能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签约居民的获得感。据统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门诊量已达48.1万人次,方庄社区签约居民70%首诊在社区,慢性病控制率也在逐年提高。

  “互联网和基层卫生的融合,极大提升了医务人员服务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刘新颖说,仅以慢病管理为例,互联网的应用可以使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时间,由年平均61分钟,降为22分钟。

  刘新颖认为,在提质增效的同时,电脑中“沉睡”的健康档案信息也得到盘活,真正为患者所用。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必将助力基层医疗大有作为。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毛群安说,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基础建设也得到加强,在便民惠民方面效果日益显现。“但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在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共享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还有不少难点。”

  毛群安指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坚持平战结合,坚持“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强化“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感知、一体化采集、一体化指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保障和一体化安全”,抓紧补短板、补漏洞、强弱项,以打通医疗和公共卫生,强化分析应用为重点,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介绍,国家卫健委将鼓励地方探索以“可用不可见”等形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积极稳妥推进数据开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科研上的应用,以便民惠民需求为导向,推动个人诊疗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向本人开放。加强和第三方社会力量的合作,发挥其在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

  “同时,强化全民健康信息一体化建设。”毛群安说,国家卫健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推动国家级和省级传染病多渠道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设,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不断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互联网 医疗健康”为抓手,推进智慧医疗和智慧医院建设,实现面向患者、医院和管理机构的全流程业务闭环,智能、可控。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驱动为创新,加快推进卫生健康行业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