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米乐平台

更新时间:2021/5/26    来源:江门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作者:    浏览:

  近年来,全市科技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我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江门发展的战略支撑,市科技局将如何以科技创新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近日专访了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冯一宁。

  记者: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冯一宁:首先是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在政策供给方面,出台了“江门科创十条”及高企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激励研发等9项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激励创新。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6.73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8%。全市研发经费从2016年的43.0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1.06亿元,占gdp比重达2.26%。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认定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9个。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推动社会力量设立“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

  同时,紧抓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工程,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3家,存量达1845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50%、排名全省第一。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评选出高质量示范高企20强。全市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389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达5039家。推进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加强科技服务和指导,2020年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

  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方面,我市已与全国50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成功落户江门人才岛,五邑大学与中科院共建“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成功研发了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同时,创新平台建设成效突出,我市共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6家、省级研发机构478家、市级研发机构16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1%,排名全省第一。

  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全市现有科技支行30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2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2家。设立创业引导基金8支,总规模9.14亿元。出台了科技型企业“邑科贷”政策,设立了2610万元的风险准备金池。2020年,全市科技贷款贴息备案201个项目,贷款金额约10亿元,贴息1657万元。  科技人才引育和企业孵化育成方面,我市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联络五邑”海(境)外服务工作站,在省内率先建立外国人才驿站;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进行资助,2020年共发放创业启动资助690万元。目前,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7家、众创空间35家,成立了江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连续八年举办“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我市2家科技企业勇夺2020年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冠、亚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

  科技支撑民生发展方面,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及时出台五条科技惠企措施,组织实施13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推进“科技战疫贷”科技金融服务,发放科技战疫贷金额8481万元。盈丰智能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受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表扬。台山市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成为我省3个入选的县(市)之一。

  记者: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将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冯一宁:“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系统将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科技战略支撑,2021年重点实施科技“1233”行动计划。

  “1”是全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创新办统筹协同职能,建立市(区)联动、跨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江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3年)》五大任务、八大工程和24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系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开放型协同创新体系。全市r&d增长速度要高于gdp增长速度,2021年力争r&d占gdp比重超2.40%。  “2”是实施科技“双百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江门科技“双百工程”——建设100家江门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培育“金种子”上市企业。同时,深化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帮助企业挖掘技术需求200项以上,引导高校院所到我市推介技术成果项目200项以上。  “3”是持续擦亮“科创三张牌”,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一是擦亮“院士牌”。争取引进余艾冰院士科创小镇项目落户江门人才岛,共同建设院士科创小镇。深化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推动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江门人才岛科创中心、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等科技载体建设,争取承办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引进优质科研、院士资源。二是擦亮“大科学装置牌”。积极支持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积极引进中科院高能所科技成果到我市进行转移转化。发挥实验站人才基地的作用,利用好实验站汇聚的一大批国内外科学家,积极对接交流引进。三是擦亮“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牌”。支持五邑大学与中科院、省科学院、港澳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加快“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另一个“3”是做好科技“三个支撑”,提升全市自主创新水平。

  一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加快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建设,构建开放性、市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成对接港澳的新型研发机构、专业科技孵化器和高端科技智库。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支持我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科技力量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

  二是支撑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加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进一步做强做大“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品牌,培育一批“金种子”企业。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完善“邑科贷”政策,开展科技贷款贴息,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支撑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引育方式,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机制引育高层次人才,开展特色人才引进和项目合作。实施“博聚五邑”广东省科学院博士特派员计划,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创新需求,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