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城市强。“十三五”期间,沈阳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多项指标实现翻番,为打造“创新沈阳”奠定了坚实基础。
方兴未艾
高新技术企业近5年平均增长率44%
科技型企业数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创新实力最直接的指标。沈阳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陆续出台了《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沈阳市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行动方案》等政策。针对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薄弱、高新技术企业偏少等弱项短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双培育”计划,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培育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与做好“三篇大文章”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布局衔接,形成未来产业17个细分领域发展规划以及《ic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专项产业政策,并通过建设实质性联盟等方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创新发展驱动力。
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60家,是2016年的4.6倍,近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明显。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量4559家,入库数量1628家,分别是2018年的3.19倍和1.60倍,近3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8.49%和26.65%。沈阳市近两年获批认定的辽宁省瞪羚、独角兽企业在省内独占鳌头,2020年新增省瞪羚、独角兽企业40家,同比增长88.88%。呈现出多点开花良好势头,区县(市)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以浑南区为例,该区高新技术企业786家,是2015年的5.8倍,2020年净增252家,同比增长48%。
吐故纳新
建设各级科技创新平台1167个
科技创新平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2019年,沈阳市将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整合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类。组织科技创新平台向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等12个产业创新链配置和开放,提升对产业的支撑和服务效果。
2019年以来,沈阳市新增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沈阳市拥有1167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64个、省级842个。近3年,沈阳市累计安排科技专项资金9500万元,对新获批的各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后补助支持。
异军突起
新型研发机构涵盖17个细分产业技术领域
沈阳市2017年启动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工作,走出了一条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助力产业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沈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在全省率先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科研实验条件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0年底,共认定32个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涵盖了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2个重点产业创新链的17个细分技术领域。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1180名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1.6%,其中高层次人才285人,组建创新团队144个;场地面积达到19.1万平方米,拥有大型科研仪器3588台套,认定以来研发投入达到4.2亿元;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150项,形成技术标准26项,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精准施策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
2018年,沈阳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集合优势资源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行动,着力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沈阳市从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等需求出发,从技术研发、中试熟化、转化应用等方面系统化组织实施,探索形成了“需求管理 科学论证 精准布局 分类实施”的项目组织新模式。这一经验做法成功入选了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二批经验。
2019年,围绕机器人、ic装备等13个重点领域,市科技局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37项,落实研发补助资金7.39亿元。2020年,围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12个重点产业创新链方向,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7项,研发总投入10.09亿元。2021年,聚焦经济转型升级“三篇大文章”的20个重点产业链创新方向,沈阳市发布31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来自北京、广东、江苏等地的35个创新研发团队与发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揭榜项目研发总投入2.23亿元。